"水浒"毒害青少年应从课文中清除?回应(水浒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道理)
最近,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上了热搜。有网民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引发舆论持续热议。这位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列出的主要问题包括:“《水浒》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并称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毒小说”。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了长文回复,一方面肯定该网友的顾虑存在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从《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我们都知道,民间有一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可见有关《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的争论,早已有之。很多人担心:“孩子读了这些不好的情节容易学坏”,但也有网友认为:“一本书,本身就具有两面性,看到什么,取决于读者的内心。”
《水浒传》真的是“毒小说”吗?我们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读书观?今天的《热点里的价值观》,来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的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有网友在发给浙江省政府的建议中认为《水浒传》“有毒”,应当退出中小学教材和推荐书目乃至退出四大名著。给出的理由包括“丑化女性”“情节不合逻辑”“歌颂滥杀无辜”等,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节场景描述,另一个是价值观。
从情节场景描述来说,水浒传的部分章节确实涉及对血腥暴力场景的描写。以入选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鲁提辖三拳分别打中鼻子、眼眶和太阳穴,最终致人死亡。这无疑是使用致命武力,是十分暴力的。但从文字上看,这种血腥暴力又是用一种漫画式的手法来表达,分别描绘为“开了油酱铺”“开了个彩帛铺”“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这种漫画式的呈现,使得原本成年人看了都想吐的场景,呈现得比较温和,反而能够被中小学生所接受。这篇课文多年以前就出现在课本上,有学生在阅读或学习这篇课文时被吓哭、感到恐怖或被激发暴力倾向吗,没有,因为书中的描述不会激发读者和学生的不良体验和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水浒传有毒,那是多虑了。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水浒传中确实有歧视底层劳动者,歧视某些行业,知法犯法等行为,还是在“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鲁提辖不仅打了郑屠还打了店小二,在“血溅鸳鸯楼”的故事中武松甚至杀了不少无辜的女性,这些无疑是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那么这些情节反映的不良价值观是否会毒害中小学生呢?我认为不会,因为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了这篇文章,或者读完了全书的孩子,自然能够体会到,水浒传所描述的是一个乱世,文中的这些行为是那个政治黑暗、公道正义无处伸张、民不聊生的社会的必然产物。不论是宏观的社会背景还是微观的个人行为都和现代社会反差极大,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读者不可能也不会把其中的内容套用到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就像读者不会将同样描写暴力的武侠小说带入现实一样。那么这种内容,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不会毒害中小学生,反而能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让他们在体会到文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那个时代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从而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编辑:华磊
编审:杨康 柳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unvotech.com/hotspot/65081.html